2024年6月,民政部批复同意珠海市为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地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珠海市民政局积极探索“跨境救助服务”新模式,着力在政策协同、机制贯通、信息共享、服务融合四个维度创新突破,初步构建起“反应快速、救助精准、联动高效”的跨境救助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珠海市已累计救助在珠海生活、工作遇困的港澳台居民44人次,成功护送12名滞留内地的港澳台特殊困难救助对象安全返籍;为1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49万余元。
强化机制创新
架起跨境救助“连心桥”
2025年7月22日,在珠澳两地政府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患有精神障碍、滞留珠海的澳门籍居民周姨(化名)平安返回澳门与家人团聚。
顺利护送交接的背后,是珠澳两地政府部门加强跨境信息通报、共享、协查的结果。
——高位统筹,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印发《珠澳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珠澳居民跨境救助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工作任务清单,成立市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调度研判机制,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落地见效。
——协同联动,建立沟通协作机制。搭建珠海、澳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三方协作平台,深化与港澳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工作联络群,根据需要开展重点个案研判、救助政策研究、机制协同共融等工作,实现困难群众救助信息即时共享。
——探索创新,推动跨境信息协查。积极协调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工作局、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推动建立跨境社会救助信息协查机制,起草《珠澳跨境社会救助信息协查工作合作协议》,借助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务平台,根据澳方跨境信息协查需求,探索协助查询澳门籍救助对象在内地的社保、医保、不动产登记等相关信息。
图:2025年7月22日,在珠澳两地政府部门通力协作下,患有精神障碍、滞留珠海的澳门籍居民周姨(化名)平安返回澳门与家人团聚
畅通救助渠道
画好湾区协作“同心圆”
“非常感谢你们的及时帮助!”8月10日,70多岁的澳门籍居民张婆婆(化名)在拱北口岸过关后突感身体不适和迷路,拱北“微笑迎宾”义工服务岗跨境救助联络点的志愿者立即将老人扶至岗亭内休息,并协助联系家属赶来接回,张婆婆女儿感激地说道。据悉,自2025年6月19日成立以来,该跨境救助联络点累计为20多位港澳居民提供救助业务咨询、转介等服务。
图:珠海市积极探索跨境救助机制,经民政部批准担负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任务。
2025年6月19日,珠海拱北口岸、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2个跨境救助联络点揭牌
近年来,珠海市立足湾区,为因就业、生活或临时遇困的港澳居民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的救助服务,初步形成了反应快速、救助精准、联动高效的跨境救助服务体系。
——急难先行,构建救助高效通道。依托珠澳双方良好的合作互信基础,强化珠海作为“桥头堡”的作用,为滞留内地的港澳居民或特殊困难救助对象提供畅顺、安全的中转接力救助。高效联动内地救助管理机构开展跨境救助服务,先后助力长期滞留武汉、广州的澳门籍服务对象顺利返澳。
——关口前移,延伸基层服务触角。2025年6月19日,在港澳居民来往频密的拱北口岸、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设立跨境救助联络点,投放跨境救助服务手册,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培训,创建“关口前移、服务直达”的救助网络,将联络点打造成为服务港澳临时遇困人员的“瞭望哨”“服务站”“连心桥”。
——琴澳联动,推动服务融合发展。依托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妇女联合总会、澳门工会联合总会等优质社会组织服务资源,构建“1+4+N”琴澳联动救助服务模式(即1个“双百”社工站为支撑、4个社区为载体、联动N家琴澳两地社会组织),累计为居住在横琴的澳门居民提供社会救助政策咨询和个案服务达309人次。
健全赋能体系
构筑规范专业“硬支撑”
“珠海市救助管理站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接待人员很有人情味!”在珠海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香港籍居民王叔(化名),近日离站前通过12345热线表达感谢。王叔于今年8月入站接受救助,明确希望通过自食其力留在内地工作,工作人员通过市救助管理站就业驿站为其提供就业信息,但因年龄等原因求职受阻。随着救助期限临近,王叔十分焦虑,市救助管理站及时向市民政局申请延长救助期限,协助王叔申请临时救助金,还多次联系其女儿,协调缓和家庭矛盾,最终王叔接受女儿建议,决定前往中山与家人团聚。
王叔的故事是珠海市救助管理站探索“一站式”救助服务,为港澳居民提供贴心便捷服务的一个缩影。
——集成赋能,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以珠海市救助管理站“归途有爱”寻亲工作室为载体,打造区域内集跨境救助调度转介、政策咨询、身份核查、快速寻亲、接收送返等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枢纽。在积极探索跨境救助服务实践的同时,珠海市救助管理站以提高救助服务质量、拓展救助服务内容、延伸救助服务链条为目标,联合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市救助站设立困难群众就业驿站,设置救助就业指导专区,重点为就业困难人员、低保失业人员、临时遇困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开展以“就”促“救”帮扶行动,为受助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已为37名受助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辅导服务。
——规范引领,完善制度标准建设。制定《澳门籍人员跨境救助服务工作指引(试行)》《澳门籍特殊救助对象交接工作指引(试行)》等规范化操作模板,明确跨境救助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跨境救助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精心编制葡语版、英文版及繁体版《珠澳居民跨境救助服务手册》,以细节关怀提升跨境救助温度。
图:珠海市积极探索跨境救助机制,制定《澳门籍人员跨境救助服务工作指引(试行)》《澳门籍特殊救助对象交接工作指引(试行)》
《珠澳居民跨境救助服务手册》(葡语版、英文版、繁体字版)
——多维宣传,推广跨境救助成果。系统总结提炼经验,编印《珠海市民政局跨境社会救助典型案例汇编》,为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及省内兄弟地市实施跨境救助提供参考。《中国社会报》刊发《架起跨境连通桥 拓展救助服务圈》《打好社会救助“组合拳” 画好湾区协作“同心圆”》等专题报道,深度解读珠海跨境救助模式。
珠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持续推进跨境救助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及融合发展,打造机制健全、流程优化、渠道畅顺、服务多元的跨境救助服务体系,努力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湾区经验”,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贡献珠海力量。
扫描关注
注册送彩金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