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人口老龄化仍在不断加剧。与城镇相比,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形势更紧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关亿万农村老年人幸福生活,事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对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作出总体部署。
《中国民政》杂志推出农村养老服务改革系列报道,选取代表性地区和养老服务机构,通过记者的观察记录和专家的点评建言,呈现各地的不同探索实践,为全国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今日荐读的是中国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李斌的专家点评文章《优化要素供给体系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效能》。
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养老保障水平却低于城市,面临服务成本高、专业人才短缺、服务业态碎片化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长沙县农村养老服务创新实践,本质上是以“破墙”思维重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服务要素供给的深度探索。其核心要义在于将养老服务与乡村振兴、智慧技术、社会保障、人才培育等国家战略及民生需求紧密融合,有效破解农村养老人才短缺、技术薄弱、资源不足等难题,在智慧技术赋能、健康管理前置、互助生态激活等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其成功经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探析。 一是筑牢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支点。以农村敬老院这一兜底型养老机构为核心,发挥公办机构骨干引领作用,撬动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在长沙县,乡镇敬老院作为农村养老服务的战略支点,一方面,自身硬件迭代示范并上升为县域统筹推广标准,全面提升乡村养老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同时,通过功能升级与模式创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服务覆盖,完成从单点保障到全域服务的跨越。长沙县依托乡镇敬老院构建“一中心多站点”服务网络,赋予其辐射带动农村居家社区养老的枢纽功能,拓展服务半径、丰富服务内容。这种“机构+社区+家庭”的服务链条,使敬老院成为连接政策资源、专业力量与基层需求的枢纽支点,推动优质服务跨越院墙限制,精准送达农村老年人家中。农村敬老院作为支点,不仅是服务输出方,更是资源整合的黏合剂,从院内延伸至院外,从封闭运行转变为开放协同,其资源聚合效应促使敬老院从独立运行的小机构升级为协同联动的大平台,为农村养老服务注入可持续动力。 二是夯实农村养老服务基点。健康是养老的基础,兜底是养老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长沙县深度推进医养融合模式,将健康先行理念贯穿养老服务全流程,同步强化对特困群体精准兜底保障,实现就医便捷可及、专业守护全周期健康和全域辐射覆盖,推进健康保障与底线公平的双重提升。果园镇敬老院的两院一体模式成功打通医疗(卫生院)与养老(敬老院)的体制壁垒,推动设备、人才、数据的共享。通过慢病管理系统、定期巡诊等方式,构建“预防―诊疗―康复”全周期健康管理链条。健康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的实践,既降低了农村老年人“小病拖成大病”的风险,又通过健康管理前置减轻了社会保障的长期负担(减少住院费用支出),切实落实健康先行的政策导向。 三是破解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痛点。专业人才量质齐缺是目前养老服务业现实困境,农村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尤其突出。长沙县引培结合,因地制宜开展本土培育,打造“带不走”的服务队伍。长沙县创新本土化培育路径,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了可持续的专业支撑。青山铺镇敬老院探索“三个一”管理铁律(每日晨会、每周培训、季度考核)与“本土护理员队伍”培育模式,成为人才育训的典型范例;针对留守妇女开展系统培训,有效破解专业护理员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的双重困境。这种“在地化培养+标准化管理”的模式,既降低了人才流失率,又凭借熟人服务增强老年人的信任度,实现人才留得住、服务做得好的双重目标。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留人”与“育人”,而农村养老服务的痛点恰恰是“缺人”与“留人难”;本土护理员不仅是服务提供者,更成为乡村治理的黏合剂——她们在上门服务中传递政策信息、协调邻里关系,甚至参与基层矛盾调解,将养老服务融入乡村治理网络。长沙县通过本土化人才培育模式,将养老服务需求转化为本土就业机会,推动乡村振兴与养老服务的双向赋能。 四是攻克农村养老服务技术难点。智慧养老是破解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分散、需求多元的关键抓手,但民情复杂、投入量大、数字鸿沟等又往往制约着农村智慧养老的普及和推广。长沙县以“智慧平台+服务网络”双轮驱动,着力建立便捷响应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从粗放供给向精准供给转变,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在技术应用上,“点单式服务”打通供需堵点,青山铺镇敬老院依托点单式服务平台,整合政府(智慧民政系统)、企业(技术支持)、家庭(需求反馈)三方资源,实现服务精准匹配;在服务覆盖上,机构辐射拓展保障边界。服务需求实时同步至敬老院,系统自动派单并跟踪服务进度,推动服务模式创新。传统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兜底特困老年人,长沙县通过敬老院功能升级,将服务范围扩展至社会寄养老年人及周边村落散居老年人,实现从底线保障到普惠服务的提升。这种“机构辐射社区、社区反哺机构”的互动模式,本质上是将敬老院从单一特困供养机构转型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养老服务保障实现广覆盖、可持续发展,为养老机构服务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充分体现了智慧技术对农村养老服务与社会保障效能的重要作用。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5年7月下刊 作者:李斌(中国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
扫描关注
注册送彩金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