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送彩金白菜

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一次成功的民生政务供给侧改革

2025-10-14 11:11:54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本报评论员

  生老病死皆民生。殡葬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如何让逝者安息、为生者减负,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直接体现。

  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域“身后事一次办”,将37项事项集成“一网通办”,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流程再造,更是落实“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刻实践,彰显了政府服务的温度与现代治理的智慧,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这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温情改革,直击痛点彰显治理温度。办理“身后事”是逝者家属直观体验的公共服务,能否让群众满意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政府的信任与评价。改革前,“纸质证明之困”“多头奔波之困”“信息壁垒之困”让本就沉浸在悲伤中的逝者家属身心俱疲。山东省的改革,绝非简单的效率提升,其核心在于从“管理者”视角到“使用者”视角的根本性转变。它体察民情,敏锐捕捉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难点堵点;它回应关切,用“集成办”“一表办”化解“办事繁”;它传递温情,以“免申办”“帮办员”实现“贴心办”。这项改革充分证明,最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能感知其痛苦、尊重其难处并提供无声却有力支持的服务。它将政府的关怀融入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让刚性的程序拥有了暖心的温度。

  这是一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智慧革命,技术赋能破解治理难题。面对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复杂协调难题,山东省没有采取“打补丁”式的局部调整,而是坚持“省级统建、市县应用”的高位统筹模式,有力有效解决了各地信息系统建设不统一、技术不兼容、数据共享不畅通、重复投入成本高等问题,展现了卓越的系统性思维;依托覆盖1.2亿人次的“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强力打通了12个部门的“数据烟囱”,实现了死亡信息作为源头数据的实时共享与自动流转,其背后是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坚定的改革决心。电子证照“一证一号一水印”的创新,不仅克服了纸质证明的弊端,更成为触发一系列自动流程的关键“枢纽”。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推送,从人工跑到数据跑,技术在此不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真正服务于民生痛点的利器。这种以数据驱动业务协同、以平台赋能流程重塑的模式,为实现更大范围的“跨省通办”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数字化转型在提升治理效能上的巨大潜力。

  这是一场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的系统工程,标准协同提升治理效能。真正的改革必然伴随机制的创新与重塑。山东省的经验表明,没有标准的统一和机制的协同,再大的技术优势也难以充分发挥。全省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标准化办事指南,确保了政务服务在省域范围内的无差别对待,维护了社会公平性。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建立部门间高效的协同机制,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壁垒和效率鸿沟,真正实现了“进一扇门、办所有事”,从而达到了“物理拼接”到“化学融合”的整体跃升。“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网联办”的背后,是无数次的部门会商、权限重构和利益协调,其难度可想而知。而针对高龄津贴、低保金、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多项具有明确时限要求的待遇事项实现“免申即办”,更是一项重大的机制创新,它从根本上颠覆了“群众申请、部门审批”的传统范式,转变为“数据核验、主动服务”的创新机制,极大降低了行政风险和社会成本。

  这是一场以“普惠包容”为底色的便民实践,线上线下凸显治理精度。优秀的公共服务应覆盖所有群体,尤其要关照数字时代的“慢行者”。山东省的改革并未止步于便捷的线上办理,而是精心构建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普惠服务体系。一方面,系统性再造重组一系列便民服务流程,通过“爱山东”APP和政务服务网提供“掌上办、随时办”的智能高效体验;另一方面,在殡仪馆设立“一站式”“一次办”联办服务窗口,各地也想方设法为街道(乡镇)、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站)培训了7.6万名“帮办员”,提供“家门口办、零距离办”的温情陪伴。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既拥抱了数字化浪潮,也包容了现实国情,确保了改革红利能够惠及每一位群众,有效避免了“数字鸿沟”可能带来的新的不便,体现了政策的精细与包容。

  山东省“身后事一次办”改革,是一次成功的民生政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用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和人性化服务,巧妙化解了长期存在的民生难题,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其成功实践的启示与经验值得全国各地深入学习和借鉴。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注册送彩金白菜

新浪微博